|
|
|
人民日报刊发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“三年答卷”时间:2021-03-09 3月9日《人民日报》第六版以《山东 乡村振兴澎湃新动能》为题,关注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“三年答卷。”以下为文章全文: 山东 乡村振兴澎湃新动能 本报记者 侯琳良 王 沛 2018年3月8日,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,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,要统筹谋划,科学推进。当年6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指出,扎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。 3年来,山东省委和省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,不断创新体制机制,破解乡村振兴“人、地、钱”难题,一幅壮美画卷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。 打破常规,培育乡村振兴生力军 “真没想到,咱没学历也能评上职称。”在青岛胶州市洋河镇朱季村,一见面,杜高古就递来一本证书,内书“农民农艺师”。今年66岁的老杜种了一辈子地,去年获评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职称。 2020年,在东营市试点两年的基础上,山东省全面推开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,打破学历、论文、科研成果等条框限制,重点考察技术水平、经济社会效益和示范带动作用,种植多少粮食、饲养多少畜禽等都可以作为评定依据。3年来,一批“田秀才”“土专家”脱颖而出,1.8万人获得基层高级职称,2万名乡镇专业技术人员获得中高级职称,杜高古就是其中之一。 山东不仅分批次组织取得职称的农民进入大专院校和培训机构学习,而且在申报涉农项目、涉农资金、平台建设、人才奖励评定中予以倾斜。 3年来,山东还遴选了农业农村领域泰山学者46名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71名,不断提升“三农”科技含金量。目前,山东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8%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5%、综合机械化率达89%。 拓宽思路,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 “现在种地比以前容易多喽!”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唐王村村民张宝江感慨。 2018年,黄河街道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实行全方位土地托管,统一采购农资、统一机械化运作,通过规模化运作大大节约了成本。2020年,张宝江每亩地平均比之前多收入400元。如今,他一到闲暇时间还能打零工挣钱,“路子越来越宽哩!” 为解决群众外出打工无人种地、耕地分散、效益低下等问题,山东探索出土地托管服务、党组织领办合作社、农科“三联三化”引领等新路子,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,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迅速。 目前,山东家庭农场达到8.28万家,农民合作社22.41万家,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890.4万亩,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的42.3%。 创新机制,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 大山里昔日的贫困村,成功变身网红打卡地。在泰安市岱岳区东西门村,一间云朵状的书房“浮”在山顶,许多游客慕名而来,寂静的山村变得热闹起来。不止一个东西门村,行走泰山西麓九女峰山区,19个行政村串珠成链,乡村旅游“一村一品”“一村一韵”,如火如荼。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,建设的钱从哪里来?“政府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,国有资本导入产业,民营资本竞逐项目。”鲁商九女峰(泰安)乡村振兴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在武说,九女峰片区目前已引入扶贫资金、国家农村综合性试点试验改革资金等各类项目资金,做到“多个渠道进水、一个龙头出水”。 为解决涉农资金多头管理、使用分散等问题,山东创新性地把涉农资金全部纳入乡村振兴“资金池”,进行集中统一管理、统筹安排使用。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,3年来,山东不断健全涉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,“握指成拳”提高涉农资金规模效益;研究土地出让收入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;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破解涉农主体融资难题。 2020年,山东省级安排乡村振兴战略资金655亿元,纳入统筹整合范围460亿元。去年,全省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.6%,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。 齐鲁大地乡村振兴澎湃新动能,人气更旺了,土地更肥了,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。 《人民日报》(2021年3月9日 6版) |